护理资讯

揿针联合常规方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日期:2021年11月26日

      胃食管反流病 ( gastro - 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 主要症状为烧心、反酸等,还可伴见气道、咽喉等食管临近组织损害症状,该病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所引发。GERD的发病率与复发率较高,迁延难愈,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部分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异常,生活质量严重下降,高复发率使患者治疗从性亦受到影响[3]。本病发生与机体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及胃酸、胃蛋白酶、胆盐等损伤食管黏膜两方面因素相关,其中关键环节是食管动力障碍与异常酸反流。西医治疗以抑酸类、胃黏膜保护类、胃肠动力类等为常用药物,还有对生活方式的干预以及手术治疗等干预措施。西药起效较快,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近年来,随着中医对 GERD作用的广泛深入研究,发现中医治疗该病具有疗效确切、低复发率等优势。我科采用揿针联合常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改善了临床症状,增加了临床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操作方法:耳穴揿针联合体表穴位揿针治疗,耳穴揿针(清铃株式会社)选取耳部胃、肝、交感、脾、贲门;体表穴位揿针选取体表手部合谷穴。对局部穴位进行常规酒精消毒后,耳穴揿针采用揿针(0.20 mm×0.6 mm)针刺患者一侧耳部胃、肝、交感、脾、贲门穴,体表揿针采用揿针(0.20 mm×0.9 mm)针刺患者双侧体表手部合谷穴,每次留针24h,每24h更换一次揿针,每6d一个疗程。揿针贴在穴位上,指导患者或家属每2-3小时按压一次,每次20下,力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宜或出现酸、麻、胀、痛感为宜。6天为1个疗程,1 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3-.png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按上述标准,以症状轻重分为4级(0、Ⅰ、Ⅱ、 Ⅲ),积分分别为0分、1分、2分、3分[11],证候总积分为症状积分之和。 ①临床痊愈:反流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5%。 ②显效:反流症状基本消失,虽偶有症状但很快 消失,70%≤疗效指数<95%。 ③有效:反流症状未消失,但较以前减轻,30%≤疗效指数<70%。 ④无效:反流症状未消失,程度未减轻,甚或加 重,疗效指数<30%。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2]有关标准拟定。

揿针技术操作流程

1-3.png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8部分:皮内针( GB/T21709. 8 - 2008)[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10. 

[2]何 玲. 论皮内针疗法的临床应用[J]. 上 海 针 灸 杂 志,2003,22( 2) : 38 - 39. 

[3]徐纬,周日花. 电针丛刺配合揿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7例[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 1) : 9. 

[4].陈红,秦红叶,江莹.提神醒脑贴联合穴位按揉治疗老年慢性失眠患者的疗效[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08):1436-1439.

[5]史燕妹,赵公芳,黄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治的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20(36):3713-3718.]

[6]张声生,朱生樑,王宏伟,等.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5):321-326.

[7]张晓霞, 郑倩茹, 赵凌.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穴位配伍[J].四川中医, 2013, 31 (7) :172-174.

[8]孙国杰.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77.

[9]王瑞,顾芳芳,唐艳萍.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C]. 宁波: 第二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 220 - 226.

[10]王瀛峰,张继全,吴飞,等.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 34) :3821 - 3827.

[11]梁学亚,蓝宇,贾绮宾,等.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 反流病患者酸暴露与食管压力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 消化内镜杂志,2006,23(1):11-14.

[1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 行)[M].北 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