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俗称“蜱虫病”,是一种新发蜱媒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其病原体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简称新布尼亚病毒,SFTSV)。
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表现
一般认为经蜱虫传播潜伏期是5~14天,经血人际间传播潜伏期7~12天。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等。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点
SFTS的宿主动物主要有以下三类:SFTS患者、啮齿动物、家畜家禽动物等。SFTS患者是传染源,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具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致感染。传播途径主要为蜱虫叮咬和血液或黏膜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本病流行形式以散发为主,因疫源地分布差异,发病率地区差异较大。地理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
发病季节多集中在4~10月,高峰期为5~7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人群分布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传播媒介-蜱虫
1、蜱的嗅觉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二氧化碳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m时,即可感知,由被动等待到活动等待,一旦接触宿主即攀登而上。如栖息在森林地带的全沟硬蜱,寻觅宿主时,多聚集在小路两旁的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候,当宿主经过并与之接触时即爬附宿主。很多蜱虫会多次在多种寄主上转移寄生吸血,因而传播病毒。
2、相比人类,蜱更喜欢把宠物当做吸食目标,尤其当宠物长时间在院子里或树木多的地方玩耍后,受蜱虫袭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若是沾染上蜱虫但未及时处理的话,蜱虫可以多次吸血多次产卵,幼虫堆积成团越来越难根除。
3、检查永远是有害生物防制的第一步,掌握适当的方法可以让你清楚自己及周围的环境是否被蜱虫骚扰。在外出后如需对自身及宠物进行检查,可以参照以下特征来检查是否为被蜱虫叮咬:(1)黑痣样:被叮咬处就像突然长了一个黑痣,蜱虫的前肢和口器咬住病人皮肤,叮在皮肤上不松口,甚至叮入真皮和皮下组织去,只露一个黑色的尾部在皮肤外边,看上去就像长了一颗黑痣,而被蚊虫叮咬后是没有的。(2)明显的红肿:蜱虫会咬噬皮肤和吞噬血液,皮表细胞和皮屑,所以蜱虫叮咬的周围会出现红肿,也就是说病人叮咬处炎症会比较重,同时病人会伴随有痛感、痒感或者没有感觉。(3)质地坚硬:由于蜱虫属于甲壳虫性质,所以蜱虫叮咬处的皮肤表面摸上去是硬硬的。(4)宠物:宠物的浓密的毛发是蜱虫藏身的好地方,要经常对宠物做全身检查。特别注意动物尾巴、耳朵、眼睛、腋窝和脚趾这些较为隐蔽的区域。
四、蜱虫处理
按照以上方法检查之后,对发现的蜱虫要采取及时清理:不幸在自己、亲人及宠物身上发现了蜱虫,需尽量在24小时之内对其迅速移除。
A、若自行处理时,最好在旁边点燃蚊香,以“麻醉”蜱虫,让其自行松口脱落。
B、也可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取出,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在去除蜱之后,用酒精棉球或其他皮肤消毒剂对相关部位消毒。取出后要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当身体出现不适时,如发热或者被叮咬部位有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时,要及时就诊。
五、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治疗和预防控制措施
应尽早对SFTS患者开展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卧床休息,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补充充足的水分,以及确保患者水电解质平衡。 目前无疫苗来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生。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方式是避免被蜱虫叮咬,有蜱叮咬史或疫源地野外活动史者,应保持高度警惕,最后暴露14天内如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医务人员诊疗或家属陪护患者期间,应避免接触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以免被感染,如在诊疗或陪护患者期间或其后14天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也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接触史。同时应开展血常规检查,看看是否存在进行性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尽早明确诊断,争取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