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资讯

急救知识进地铁,生命守护“救”在身边

日期:2025年07月15日

7月11日上午,南京新街口地铁站,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仙斛志愿队联合地铁公安及社会志愿者,将急救技能课堂带到了城市交通的脉搏之上,让市民感受到生命守护的的力量“救”在身边。

图片4.png







上午10点,新街口地铁站人流如织的换乘枢纽中心,普外科田月香护士长带领护士叶倩文、熊靖雯组成专业教学团队,通过模拟演示、互动问答等方式,为市民详细拆解急救知识。 

图片8.png

“心脏骤停后4分钟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但救护车平均到达现场需10分钟以上, 现场目击者的急救行动至关重要!”田月香护士长以真实案例切入,强调了公众学习急救技能的必要性。随即,护士叶倩文在人体模型上逐步演示CPR操作要领:“定位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深度5-6厘米,保持每分钟100-120次的节奏……”护士熊靖雯则同步拆解AED的使用步骤:“开机—贴电极片—分析心律—听从语音提示除颤”,并纠正市民对AED的常见误解:“它自动判断是否需放电,人人皆可操作。”

图片10.png
图片5.png

针对日常生活里可能发生的异物卡喉危机,地铁公安民警与护士团队共同演示了成人、儿童及婴幼儿海姆立克法的差异化操作。关键手法演示时,现场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抵御窒息的生命技巧。  

图片3.png
图片6.png

“原来按压这么耗力!但学会了一定能救命!”市民张女士在护士指导下完成一轮CPR后由衷感慨。科普讲解结束后,活动进入热烈的实操体验环节。众多市民主动上前,在模型上练习胸外按压,护士团队一对一指导手势、力度和节奏。一位带孩子的母亲在志愿者鼓励下,成功掌握了婴幼儿海姆立克法的背部拍击技巧;几位大学生则反复练习AED电极片粘贴位置,信心满满地表示:“地铁站里AED不少,但以前不敢碰,现在终于敢‘出手’了”。  

图片1.png
图片2.png

地铁公安负责人表示:“这次活动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敢救、会救’信心的播种。”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体现在摩天楼宇的轮廓与川流不息的脉络里,更展现在市民对生命最本真的敬畏与最果敢的担当中。当“黄金四分钟”的理念深入人心,当CPR的按压节奏、AED的智能语音、海姆立克法的精准施为,化作千万市民掌中可触可及的力量,“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便从口号跃升为城市最温暖的心跳。

图片11.png
图片12.png









让急救知识的光芒穿透钢筋水泥的丛林,让守护生命的星火在匆匆步履间传递。每一次果断的伸手,每一次技能的运用,都是在城市血脉中注入生生不息的希望。这份“救”在身边的守护,以勇气为经,以仁爱为纬,悄然织就这座文明之城的生命之网。图片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