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指胃肠道粘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发生的溃疡,好发于胃和十二指肠。发生于胃部则称为胃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则称为十二指肠溃疡,两处均有发作,称为复合型溃疡。消化性溃疡为临床常见疾病、多发疾病,本病临床表现不一,体征不明显,易复发,且存在多种并发症,如:出血、穿孔、梗阻、癌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流行病学国内调查表明,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女之比胃溃疡为 3.6~4.7:1。在胃癌高发区则胃溃疡多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多发于中老年,我国南方发病率高于北方,城市高于农村,可能与饮食习惯、生活节奏有关。此外,秋冬和冬春之交为高发季节。胃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1910 年 Schwarts 首先提出“No acid, no ulcer”的概念,1983 年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和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从溃疡患者的胃黏膜活检标本找到幽门螺杆菌,晚近认为 Hp 与消化性溃疡有密切关系。随着抑制胃酸药物的不断开发,加上如火如荼的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溃疡短期内愈合已不成问题,但是针对部分溃疡复发,近年来部分学者提出“溃疡愈合质量”,为溃疡复发提出了治疗思路。治疗活动期胃溃疡并不难,但如何预防胃溃疡的复发,做到真正治愈胃溃疡,西医目前尚无理想的措施,田师在在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及预防复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应用。
田师在多年临证中认为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虽然都属于胃溃疡,但其病机存在明显差异,其共同病机均涉及脾胃虚,认为胃溃疡症状以进食后不适,空腹得缓,认为胃溃疡病机为脾胃气虚基础上多见寒热错杂,十二指肠溃疡症状以空腹不适,进食后缓解为主要表现,病机则以脾胃虚寒多见,故其治疗上亦有不同。胃溃疡田师喜用甘草泻心汤加减,十二指肠溃疡田师喜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获得了良好疗效。
1 胃溃疡多属脾胃虚弱、寒热错杂
甘草泻心汤出自于《伤寒论》,甘草泻心汤是由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而成,组方为:甘草、半夏、黄连、黄芩、党参、干姜、大枣组成。其中重用甘草是其亮点,甘草在《本经》中记载:甘、平,归心、脾、胃、肺经。五脏六腑寒热邪气,金疮肿解毒。叶天士曰:气降味升,脾统血,为万物之母,味甘可解寒,气平可清热,脾主肌肉,味甘益脾,脾得补而肉自满也。《本草纲目》曰:“甘草,生则泻火,炙则温中,能补上中下三焦元气,和诸药,解诸急。”该方在《伤寒论》中治疗表证未解,医更用下法,导致少阳三焦津气内陷胃肠,阻塞中脘,可见心下痞硬、干呕、心烦,脾胃功能障碍,可见肠鸣下利。其病机属中焦不运,湿热阻滞,升降失调。治宜和中缓急,清化湿热。其中甘草重用合大枣缓解胃肠痉挛疼痛,半夏、干姜温运中阳,化湿祛浊,黄芩、黄连燥湿和脾,清其郁热,全方可使中焦运而湿自去,肠胃和而升降调。
田师在此方基础上加乌贼骨、浙贝母、白芍、炒谷麦芽、枳壳,加乌贼骨及浙贝母取乌贝散之意,合白芨中和胃酸、护膜生肌,考虑该病慢性病程、部分反复发作,认为久病多瘀故加丹参,枳壳降气和胃,白芍缓急止痛。
甘草泻心汤加减:
炙甘草10g,黄连6g,干姜6g,黄芩6g,法半夏10g,丹参15g,海螵蛸20g,白芍10g,白芨6g,枳壳10g,浙贝母10g,炒谷芽10g,炒麦芽10g。
病案举隅:
患者,女,53岁,2021年10月18日初诊。主诉: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1月,再发1周。患者 21月前因胃痛就诊于外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hp阳性,根除hp后继续服药后症状缓解不佳。1周前因饮食生冷及辛辣食物后出现胃脘疼痛,饭后半小时疼痛明显,刻下症见:胃脘疼痛,饭后疼痛明显,食凉及辛辣后疼痛加重,口干微苦,伴泛酸烧心,偶有嗳气,大便偏稀1日2次。舌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胃溃疡,中医诊断:胃脘痛,辨证: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处方:炙甘草12g,法半夏10g、黄连6g、黄芩 6g、干姜6g、党参10g、丹参15g、白及6g、乌贼骨20g、白芍10g、枳壳10g、浙贝母10g、炒谷麦芽各10g。服用28剂后症状消失,复查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阴性。
按语:
结合病史及舌苔脉象,此胃痛应辨为脾胃虚弱,寒热错杂胃痛,治则辛苦甘并用,以辛散之,以苦降之,调畅中焦气机,以甘补之,根据虚实不同,各有侧重。 黄连、半夏、干姜调寒热,辛开苦降,枳壳行气消痞,党参、甘草助中州,乌贼骨、浙贝母白及护膜生肌,白芍和胃止痛,久病入络,丹参化瘀止痛,谷麦芽消食和胃。刘渡舟云:“张仲景所立以半夏泻心汤,为首的诸泻心汤方,实为内科治疗胃病开辟了法门。”胃痛之机,虚实并见,寒热错杂,重在调气。 “治脾胃之法,莫精乎升降。”辛散则气机升苦泻则气机降,合用开无形之壅滞,兼以燥湿化痰祛有形之邪,甘缓而补中土,根据病机以辛苦甘三味为基本组成各有侧重,随症加减。
2十二指肠溃疡多属脾胃虚寒
黄芪建中汤源于《伤寒论》小建中汤,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在《伤寒论》中用于“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又“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着,小建中汤主之。”由此可见小建中汤为温中补虚之剂,与十二指肠溃疡脾胃虚寒病机相吻合。在《金匮要略》中用于“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又“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黄芪建中汤即小建中汤中加黄芪一两半。
田师认为十二指肠溃疡见腹中虚痛者用黄芪建中汤可以促进溃疡愈合,认为脾胃位于中焦,未愈四脏之中,为营卫化生之源,为后天之本。若中焦失调,必以此汤温补中焦,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田师在此方基础上加用干姜加强温中阳之效,加乌贼骨、白芨护膜生肌,加枳壳降气和胃,加丹参化瘀止痛,加炒谷麦芽消食和胃,另在大队温药基础上稍佐黄连、黄芩,防止过分温燥。
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20g,干姜6g,黄连6g,黄芩6g,海螵蛸20g,白芍10g,丹参15g,枳壳10g,白芨6g,炒谷芽10g,炒麦芽10g,生甘草6g。
病案举隅:
胡某,女,18岁,学生。
初诊:(2020-11-10),主诉:胃脘疼痛3月。3月来患者胃脘疼痛,空腹明显,食后痛减,喜温喜按,嗳气时作,反酸较频,胃纳尚可,夜寐安和,大便日一行,色黄成形,舌偏红,苔黄腻,脉细弦。电子胃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辨证分析:本案为学生,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由于长期伏案,缺乏煅炼,所以体质较差,脾胃阳虚,胃失温煦,寒凝气滞,不通则痛,导致胃脘疼痛。诊断:中医诊断:胃痛,脾胃虚寒西医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宜温补脾胃,方选黄芪建中汤加减。炙黄芪10g,炒白芍15g,桂枝5g,炙甘草5g,乌贼骨15g,大贝母6g,仙鹤草15g,生薏仁15g,川百合15g。7剂。三七粉60g,白及粉60g,每次各2g,藕粉调服,早晚各服1次。
二诊(2020-11-17):胃痛不显,仍有反酸,夜寐尚可,苔薄少,脉细。原方加竹茹10g,7剂。三七粉60g,白及粉60g,每次各2g,每日3 次,藕粉调服。
三诊(2020-11-24):胃痛已缓解,反酸减少,大便时有不成形,舌红,苔薄少,脉细,治再前方出入。复查胃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S1 期)。原方加葛根10g,14剂。三七粉60g,白及粉60g,早晚各2g,藕粉调服。 按语:
根据《内经》“间者并行”原则,采用益气温中、清化湿热的方法,标本兼顾,用黄芪建中汤温中益气,加用大贝母、乌贼骨增强护膜抑酸作用,用百合益气养阴,防温燥伤阴,用薏仁健脾利湿,同时用藕粉调白及粉、三七粉加强护膜生肌,止痛宁络,药后胃痛基本缓解,但仍有反酸,胃气未和,原方加竹茹清热和胃,将白及粉、三七粉、藕粉改为每日3次。三诊时胃痛完全缓解,反酸明显减少,但大便不成形,加用葛根升清止泻。复查胃镜示:十二指肠溃疡已进入疤痕期。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要注意温中益气健脾,理气防止伤阴;疏肝还需养肝,随证清化活血;辨证结合辨病,兼用护膜制酸;加用粉剂调服,提高临床疗效;最后重视生活调摄,预防溃疡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