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指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一种或一组症状,其特异性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经检查排除了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全身性或代谢性疾病时,这一临床症候群便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1]。本病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我国人群患病率为18%~45%,占消化科门诊的20%~50%,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FD是多因素引起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与胃肠动力、感觉异常、黏膜完整性破坏、低度炎症、免疫激活、脑-肠轴调节异常等因素相关。
祖国医学中无FD病名,将其归属为痞满、胃脘痛、痞满、嘈杂、反胃、胃缓、呕吐、纳呆等范畴。中医认为FD病位在胃,涉及肝脾。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情志失调,肝木乘土;或中气不足,外邪内侵等;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导致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胃肠运动功能紊乱而发病。参照200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第13次会议通过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治规范草案”,将该病分为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脾虚痰湿证、饮食积滞证、寒热错杂证。
FD临床上西医主要采用抑酸药、促胃肠动力药、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及精神心理治疗,可缓解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药物毒副作用大,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差,精神压力大,形成恶性循环。田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遵循辨病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在深入研究经典和各家论述后,执简驭繁,提出:人病分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外因及不内外之因,在此不再赘述。内伤之因,饮食所伤及色欲所伤实为两大主因,如今太平盛世,食物丰富,加之“食补”之风泛滥,五味之过,疾病蜂起。《黄帝内经﹒素问》曾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如今临床上,因饮食不慎导致消化不良者不在少数。
1、病机分饮食积滞与脾虚不运
田师认为,脾和胃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胃司纳谷,脾主运化,脾与胃共同协调,调畅气机升降,相反相成协同完成饮食消化和精微物质的输布。其中属湿、主升、主运化的是脾太阴湿土;属燥,主降、主收纳的是胃阳明燥金。若饥饱失常,过食五味,强食生冷,停于胃中,即成食积,发为消化不良,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油腻,伤胃损脾,影响中焦脾胃升降枢机,以致饮食不能正常下行,停滞于胃,奶碍中焦的开降,气机的流通,水液的运行。食滞胃脘,轻则痞闷不舒,不思饮食;重则胀满疼痛,恶心嗳臭;积滞中阻,升降清浊功能失常,腐浊上泛而暖腐泛酸,甚至恶心呕吐;肠道不能正常传导而泄利臭秽,痛泻交作。脾既不能运化食物,亦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滞,遂呈吐泻苔腻。脾胃位居中焦而为气机升降之轴。食积中阻,影响气机的升降出人,遂呈脘痞腹胀。上述种种证象的病变本质是津气开降失常,津气升降失常的原因是由食积内停所致。由于脾胃的升降关系到五脏的协调,津气的运行关系到五脏的正常活动,所以食积内停,阻碍营卫运行之机,而生寒热者有之;妨碍肺气正常肃降,而呈喘咳者有之;不能泌别清浊,而小便白如米泔者有之;妨碍肝气疏泄条达,血液正常流通,而成癥积者有之;妨碍气机升降出人,神机被阻,而猝不知人者亦有之。由是观之,积滞虽以中焦阻塞为其主证,亦可累及五脏。食积停滞的另一原因,则由脾虚不运。多因年老体衰,脏气虚弱,或过于克削,损伤脾胃,以致纳运功能衰弱,饮食稍不留意,冷热稍有不适,即呈脾虚食滞。以上两种情况虽然同属食积,却又虚实之异。其基本病理是:饮食不节,或脾胃素虚→食停胃脘→津气受阻→升降失调→成为吐、泻、胀、痛四症。
2、治疗上以消食化积或消补并用
2.1食积停滞,实而不虚
根据“客者除之”的治疗原则,当用消食化积之品,去其积以复脾胃纳运之常。故常以山楂、神曲、麦芽、谷苏、莱菔子、鸡内金等消食药物为主,再据证情的兼夹,病性的寒热,随证配伍成方,体现消食化积法则。《丹溪心法﹒积聚痞块》中保和丸是一首治疗食积的名方,原文指出:“保和丸,治一切食积,山楂六两、神曲四两、半夏、茯苓各二两、陈皮、连翘、莱菔子各一两,上为末,炊饼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丹溪心法﹒泄泻》中又用保和丸治疗食积泄泻。方中山楂酸温,善消腥膻油腻肉积;神曲辛温,善消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辛甘,消痰下气,善消面食痰浊之积。伤食脾不健运而中湿不化,故以茯苓化湿健脾,久郁则生热,故以连翘散结而清热。半夏陈皮和胃健脾,调中理气,和茯苓为二陈汤之意。诸药合用,能消食导滞,调胃和中。此方妙在加入连翘一味,为该方点睛之药,该药微苦辛凉,具有升浮宣散、清热散结之力,在大队消食导滞、和中降气之品中加入连翘,不但能清郁热、散滞结,而且用其升浮宣透之力,以防消降太过,使全方有升有降,有消有散,有温有凉,有化有导,呈现一派活泼之机,连翘还善理肝气,既能辛散肝气之郁,又能苦平肝气之盛,在脾胃积滞,中运不健之机,加入平肝疏郁之品,更能防肝木来乘。
田师在保和丸基础上加鸡内金、炒谷麦芽加强消导之力,又加用香连丸针对食积所致湿热,加干姜温中化饮,针对现代人恣食生冷,损伤中阳,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疗效。保和丸加减方用:焦山楂、茯苓、六神曲、连翘、半夏、陈皮、木香、黄连、干姜、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生甘草、莱菔子。
2.2脾虚不运,气机不畅
针对脾胃素虚者,田师常在前方基础上加用人参、白术、甘草、干姜等,亦经常合用枳术丸,健脾运中。肝木主升,肺金主降,肝木上升为心火,肺金下降为肾水。脾土中途斡旋,为升降之枢纽,道家称之为黄婆。土枢四象,中土斡旋正常,四维升降方能正常,中土虚衰,不能斡旋气机,导致气机壅塞,此时治疗应针对中土虚衰,予健运中州,否则单纯消导,只会使中焦更加虚损。
3、对因用药及综合治疗
3.1对因用药
田师每遇该病患者会详细询问患者病由何种食物所致,如遇伤肉食者,用山楂;伤豆制品、消胀用莱菔子;伤生冷瓜果用木香、砂仁、炮姜、肉桂;伤蟹者,用丁香、紫苏、生姜;伤酒食陈腐之积、夹有风寒外感者用神曲;伤淀粉类食物用炒麦芽;伤米面薯芋类用炒稻芽或炒谷芽;伤于多类食物用鸡内金。
3.2综合治疗
田师除了用药物消食以外还提出,功能性消化不良轻者配以消食之剂,或者损其谷,经曰:损谷则愈;此外田师经常教育患者要少食多动,脾主四肢,四肢适当运动亦可以促进脾的运化;针对严重者,田师也会采用消食导滞法,例如枳实导滞汤等。
4 病案举隅
薛某,女,36岁,初诊时间:2021年11月23初诊,主诉:上腹不适2周,患者因饮食过饱,近2周出现上腹不适,有饱胀感,嗳气无反酸,纳差,大便正常,既往有类似发作,查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辨证分析:胃司纳谷,脾主运化,胃宜降则和,脾益升则健,若饮食不节,脾胃运化不利,中焦气机受阻,则见脘腹胀满,甚至疼痛,胃失和降则嗳气,运化不及则纳差,舌淡脉细为脾胃虚弱。诊断:中医诊断:胃痞病(脾虚食积,气机不畅)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治法:消食化滞,理气和胃,方药:保和丸加减:焦山楂10g 六神曲10g 法半夏10g 陈皮10g 煨木香10g 黄连6g 干姜6g 炒谷麦芽10g 鸡内金10g 生甘草6g 莱菔子10g 党参 10g 白术 10g 茯苓10g 肉豆蔻6g。并嘱其进食易消化食物,七分饱为宜。二诊,2021年12月21日,上腹饱胀轻微,舌脉同前,原方加砂仁3g醒脾和胃,三诊,诸症缓解,予原方出入巩固2周痊愈。
按语:该患者表现为饮食过饱后出现上腹饱胀、嗳气等,胃镜检查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舌象偏淡,脉细,属于平素脾胃禀赋不足,加之此次饮食不慎导致食积,影响了气机升降,出现以气机不降为主的证候,故治疗大法为消食化积,健运中土。方中以山楂为君药,可消一切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臣以神曲消食健脾,更长于化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消食下气,长于消麦面痰气之积。三药同用再加鸡内金,可消各种饮食积滞。佐以陈皮、半夏行气化滞,和胃止呕,茯苓健脾利湿,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方中黄连干姜半夏取半夏泻心汤之义,调其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党参、白术益气以健脾为主,加肉豆蔻以温中行气,治疗脾胃虚寒。全方合用,共奏温中健脾,消食和胃之功,使脾胃得健,食积得消,故诸症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