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中西汇通”诊治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

发布日期:2022-12-11

一、首先是解决了得了什么病的问题?

患者究竟得了什么病,要按照各类指南、专家共识意见进行严格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才能明确,还需要使用现代科学的理化检查和影像学设备。作为消化科,我们添置了一流的内镜设备和X光机,为明确诊断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如何选择使用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

我们不是根据先中后西、能中不西的治则,而是根据患者的病性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目前我们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首先是功能性胃肠病,大多为门诊患者,我们提倡使用中医,特别是中药饮片的应用,还可以同时配合使用非药物疗法,突出中医特色。其次是消化道肿瘤,如果是癌前病变或早期癌,我们既可以使用中药饮片逆转癌前病变,阻断其癌变路径,也可以选择内镜介入治疗。对需要放化疗的患者,我们可以选择中西医结合方法,能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对于终末期患者,我们可以选择内镜技术配合中药应用,能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另外,对于消化道急腹症患者,通常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可极大程度的提高疗效,缓解腹痛症状。

三、辨病结合辩证,科学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

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主要包括消化道、肝胆、胰腺等脏器的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如胃肠道急慢性炎症、消化道肿瘤、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胆道结石、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范围宽泛,病种繁多,临床表现多样化,具有症状明显、不易根治、病程长且复发率高等特点,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我们在长期的临床过程中发现此类疾病单纯依靠西医或传统医学均很难达到满意效果,而中西医融会贯通,优势互补,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中医是传承千年的中国文化,与哲学、儒学密切相关,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等独特的理论体系,临症注重宏观观察、整体研究和辨证施治。诊治上强调阴阳、五行、气血、脉象、经络等抽象和无形指标,偏主观感性认识,因此形成了“百花争放、百家争鸣”的宏大格局。但与此同时,对人体结构、生理病理等微观认识不足,技术发展迟缓。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医学传统弊端逐步显露,如中医理论和技术方法啃老守旧、创新不足、缺乏标准规范等实际问题的存在。

西方医学是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快速发展起来的学科,以还原论为核心,以解剖、生理病理、生化、免疫、药理等为基础理论,临症重视理化指标检测,强调客观依据,因而能借助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医疗操作的精准度,力求对疾病做出最精确的诊断,从而不断提高疗效。然而对不能明确显示现有生理指标异常的疾病,则无能为力。比如对很多所谓疑难杂症或者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理化指标达不到诊断标准的疾病,就无法明确诊断,更无法治疗。

综上所述,中、西医各有优势,又各有不足,而相互间的长短之处又互具弥补性,因此我们认为,在临床中不应该对任何一方持有偏见,应当中西融合贯通,共同为患者服务。现在有部分的业内人士,坚定地认为“非中即西”,甚至有部分中医、西医互相指责、拆台,其意义何在?病人不管你是中医还是西医,只关心两个问题:一是得了什么病,诊断要清楚。二是把病治好,无论用中医还是西医。我们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中,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临床指标与症状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才能发挥最大的疗效。

以胆总管结石为例,病人因胆道梗阻出现了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MRCP明确提示胆总管结石,此时单纯使用中医方剂可能短期内无法解决胆道的梗阻,反而可能因促进排石而加重病人的腹痛,或者因梗阻持续不能缓解诱发脓毒症,此时应当机立断,选择西医手段ERCP取石术,亦可留置支架或鼻胆管引流,解决梗阻,待病情平稳后,配合中药疏肝利胆,清热排石,降低胆总管结石再次形成的风险。我们临床中,很多胆总管结石的患者ERCP术后配合长期使用中药的患者,其胆总管结石再次复发的概率明显降低。

以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为例,CAG是指胃粘膜固有腺体减少,伴或不伴肠上皮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炎症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癌前病变。根据最新的指南及专家共识CAG的罪魁祸首是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内镜及病理学手段,如出现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病变,应及时进行内镜下治疗,从而实现早期阻断和干预胃癌发生。因此,根除HP是治疗CAG的首要措施,可部分逆转胃粘膜萎缩,从而降低胃癌前状态进展为胃癌的风险。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我们认为CAG病机以气虚为本,湿瘀为标,宜重视湿邪在该病中的演变发展。若CAG患者伴HP感染,中医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中阻为标,治疗主张在西药根除HP的基础上佐以中药,临证常于益气运脾、祛湿通络方中少佐黄连、黄芩、蒲公英等苦寒清化之品,以提高HP的根除率,并减少其毒副作用及耐药性。若CAG伴胆汁反流患者,古人言: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病机关键为胆胃失和,病理表现为热郁血瘀,涉及脾、胃、肝、胆四脏。临证常在益气运脾,祛湿通络的基础上配以利胆和胃、清热化瘀之品,如柴胡、黄芩、郁金等。一则胆胃同治,改善胆道功能;二则调整胃肠运动,减少胆汁反流。若CAG患者如病理提示黏膜萎缩伴肠上皮化生、轻度异型增生等,此乃痰湿、血瘀、气滞、浊毒等病理产物郁结而成,较之湿瘀互结又进一步加重,故临证在益气运脾、祛湿通络的基础上更强调解毒散结,常于方中益以清热解毒、散结软坚之品如半枝莲、浙贝母、蒲公英等。若CAG伴中重度异型增生者,则结合内镜下治疗,如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CAG可以达到缓解症状、逆转胃粘膜萎缩、降低癌变风险、降低复发率等目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以难治性GERD为例,很多患者口服PPIP-CAB可缓解症状,但停药即复发,病程迁延,久治不愈,严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甚至导致患者产生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从而进入恶性循环。在我们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在该病的初期,中医药配合PPIP-CAB使用可明显缓解症状,后期通过中医药的使用可显著减少抑酸药用量甚至停用西药,减少长期使用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中医方面,我认为该病属于吐酸食管瘅范畴,位在食管和胃,与肝、胆、脾等相关,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基本病机。其主要证型有:肝胃郁热证、胆火上逆证、气郁痰阻证、胸阳不振证、瘀血阻络证、中旭气逆证、脾虚湿热证和胃阴不足证。在诊疗过程中,应辨病结合辨证,辨清酸反流与非酸反流(碱反流),同时细辨“通、降”失衡。所谓法,以疏肝畅胃、清热化瘀为治则,适用于GERD(碱反流)、胆汁反流性胃炎、胆囊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等证属肝胃瘀热者,宜使用胆胃胶囊加减。所谓法,以降逆和胃、泄热护膜为治则,适用于GERD(酸反流)、慢性咽炎、慢性胃炎等证属胃热气逆者,宜使用香砂泻心汤加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西医的沟通和融合已然成为患者的福音。中医可以借鉴西医的先进技术和科学成就,而西医也可以从中医理论中寻找智慧的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