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的饮食及摄生
1 脾胃病与饮食
饮食无论是在疾病中还是养生中均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脾胃病中,显的尤为重要,田师在临床中及饮食摄生方面总结了大量经验。早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如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中,食饮有节,这句话被破天荒第一次提出。
(1)饮食与生理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是饮食五味进入人体后如何发挥其生理功能的总体论述。
接下来是饮食入胃的具体生理变化论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
(2)饮食与病理
《黄帝内经》还用大量文字论述了饮食不节导致的病理变化以警醒后人。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高粱之变,足生大丁。” 《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高梁,即膏粱,肥甘也。” 足,之意并非指下肢,而是“足能”“足够”之意,丁,即疔疮,疮疡等,整句话意思是膏粱厚味吃多了身上容易长疔疮,如现代所见面生痤疮,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前列腺炎,糖尿病足等,都是饮食过于厚味导致的心经毒火。《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早就指出:“诸痛疮疡皆属于心。”
《内经》中认为饮食偏颇是导致疾病主要原因之一,《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在《五脏生成篇第十》 亦有详细论述,“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䐢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3)饮食宜忌
《内经》还从五脏及各部疾病宜忌做了详细论述,其所述:“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粟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结合经典,田师总结了自己的饮食宜忌经验。
1)顺应四时
春季阳气生发,食宜清淡,少食助热之品;夏季炎热酷暑,多夹湿气,湿困脾胃,多表现为纳呆、脘胀或吐泻,所以脾胃病人夏季不宜过食生冷油腻,以免伤脾阳而蕴湿浊;秋季气候干燥,宜食润肺生津食品,忌食寒凉之物;冬季宜食补温热性食物,冬至后可服适量膏剂补品。
2)饮食有节
所谓饮食有节,即有节制,勿过冷,勿过热,勿过饱,勿过饥,经曰:寒无沧沧,热无灼灼,饮食不能过冷,也不能过热,现代医学认为,过饮冷食,可导致急性胃肠炎发生,长期进食温度过高食物,可导致食管癌发病率增加;其次饮食量不能过饱,也不能过饥,今人尤其注意饮食勿过饱,据《黄帝内经》记载:“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登益,饮食不节, 则形累而寿命损”。而饮食有节就是节度与节制,饮食要以适量为宜,过饥过饱都会发生疾病。《痹论篇第四十三》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之谓也!每顿饭宜七分饱,勿过饱,这样有利于脾胃的运化,不会增加脾胃负担。不可过饥,过饥时,胃酸多而消化胃黏膜,轻者导致胃粘膜糜烂,严重者可导致消化性溃疡。另外三餐的分配也要合理,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早餐尤其重要,研究表明长期不吃早餐可导致胃病、胆道疾病。中餐很上班族多由于赶时间,往往草草吃完了事,吃的过快,长此以往,导致消化不良。晚餐要吃少,而现代人晚上往往聚餐,动辄饕餮大餐,导致饮食不化,脾胃失运,久而久之,导致肥胖及全身疾病。
3)饮食均衡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黄帝内经》对食物的评价是把粮食排在第一的,而不是肉类、菜类和果类,正所谓“五谷为养”。五谷指的是什么呢?《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谷麦……;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谷黍……;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谷稷……;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谷稻……;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谷豆……。” 麦、黍(秫)、稷、稻、菽,麦即麦类,黍即秫米(大黄米),稷即小米,稻即稻米,菽即豆类。且五谷分别有其五行之属性。五果是指枣、李、杏、栗、桃五种果实。其性味在《灵枢经·五味》中有记载:“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 谷主养神,果次养神,畜主养形,菜次养形,在中国,古人饮食概念中金字塔为:谷>畜>果>菜。五畜为益,这里的“益”当“补益”讲。五畜指牛、犬、羊、猪、鸡。《素问·五味》:“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畜又分五行,牛肉属土,犬肉属木,猪肉属水,羊肉属火,鸡肉属金。古代的五菜是指葵、韭、藿、薤、葱。《灵枢·五味》说:“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古人在科技不发达年代提出如此先进的饮食智慧为今人所惊叹,古人所提出的饮食理念对补充现代营养学的不足有重要意义。
4)饮食须洁
意思是饮食要讲卫生,连老百姓都知道病从口入,因为饮食不洁而造成的脾胃疾病仍是常常发生。众所周知,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细菌容易滋生,饮食不慎可导致疾病发生,所以人们一定特别注意饮食卫生,不食变质及不新鲜食物。
5)不时不食
“不时不食”,是一句老话,孔圣人在《论语·乡党第十》中曾说“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情而锡。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这里面“不时不食”讲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传统: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这里面的机理在哪呢?古人认为:四气秉受于天,五味秉受于地,四气属阳好比能量,五味属阴好比物质、营养成份。清明前,刀鱼刺软,河蚌浆足;夏用鲤、虾;秋鲈霜蟹,都是因为此时的鱼虾蟹,体肥味美,养份充足。
人也是秉天地之气而生的,顺应自然,吃时令食物,可以吸取时令食物中四气五味以补养身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说的就是鳜鱼、河豚的最佳食用时机嘛!
现在很多食物都是温室大棚作物,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反季节,那么,它的气就不足。而且,你尝起来,觉得它味道不够,或者觉得它根本没有味道,有些催熟的食物,不光味道不好,人吃了还会生病。所谓“五月萝卜空心菜,六月韭菜老驴草”, “小满河歪瘦蹩子,夏至鲫鱼空壳子,端午螃蟹虚架子”,说的是违时之食。冬季什么最好吃,当然是萝卜和白菜,过了冬天,白菜变苦,萝卜也就变糠了。夏季的西瓜最好吃,你多吃点没什么,所以俗话说“夏季吃西瓜,药物不用抓”。但如果你在冬天,稍微多吃一点西瓜就很可能会闹肚子。同是西瓜,夏季吃解暑止渴,冬季吃就伤了人体的脾胃之阳气了。
(4)常见病饮食摄生宜忌
1)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脾胃病门诊最常见病之一,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甚至有些人出现了精神抑郁,此类病人,田师在门诊常常交代,戒烟,少食玉米、红薯等淀粉含量高的粗粮,难消化食物如糯米制品,少吃甜食,少喝浓茶,咖啡,忌辛辣刺激之品,一次性勿饮大量液体,尤其在睡卧前,尽量将床头抬高,以防反流,在此基础上,中药可发挥最佳疗效。胃食管反流病生活方式需注意如下:
①体位:进餐时保持直立,餐后避免平卧,睡觉时将床头抬高10~15cm,可以减轻反流。
②避免饱餐:八分饱即可,尤其是晚餐,睡前3h不进食,吃完饭可以散步等,但不能剧烈运动。
③降低腹压:避免穿紧身衣物、过度弯腰、过度负重、用力排便等,肥胖者应减轻体重,咳嗽者应积极治疗咳嗽。
④饮食宜忌:戒烟限酒、减少脂肪、巧克力或咖啡的摄取。
2)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饮食原则:少刺激性,粗纤维含量低,易于消化,具有足够营养的饮食,按时规律进餐,进餐时不宜过度紧张,保持心情愉悦等,同时需注意以下事项:
①彻底治愈急性胃炎:急性胃炎要及时治疗,否则胃黏膜不完整,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
②戒烟限酒:吸烟对胃粘膜的危害有很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烟草中的主要成分尼古丁会直接损伤胃粘膜;2、破坏保护胃粘膜的成分前列腺素;3、吸烟产生的烟雾进入消化道,可能会诱发胃炎、胃溃疡等。饮酒尤其是高度酒或过度饮酒频繁饮酒可导致胃黏膜直接损伤。
③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如辛辣、重口味食物,药物主要包括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常见的有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s),常见的有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和萘普生等。
④食物新鲜并富于营养:保证有足够蛋白、维生素和铁的摄入。
⑤按时进食,不暴饮暴食,不吃过冷和过热食物,即古人所说“寒无沧沧,热无灼灼”之意。
⑥胃酸过多患者避免酸性食物,如肉汤,和引起胃酸多的食物,如红薯、玉米等粗粮。
3)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它包括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定型4种类型,它表现为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典型症状是能够在排便后缓解的服通过和腹部不适。于情绪、饮食均有明显关系。其饮食因注意避免以下饮食:
①饮食过度:过快或过量饮食对肠道造成负担,从而加剧症状。
②大量饮酒:白酒酒精度数高,对胃肠黏膜刺激较大,啤酒导致腹胀,加剧IBS症状,临床上经常遇到不少患者出现“酒后泄”,即饮酒后呕腹泻。古人对此亦有认识,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云:“酒泄症,饮酒之人多有之。
③饮用咖啡、茶饮料:尤其是浓茶与浓咖啡,咖啡因可促进肠道蠕动,加剧症状。
④高脂饮食: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肥肉等,过量未吸收的油脂会加剧症状。
⑤进食“产气”食物:如胡萝卜、豆类之品等,容易引起腹胀,加重便秘型症状。
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忌食生冷瓜果等。
4)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饮食要注意补充营养,适当减少饮食中纤维素成分,即低渣饮食或无渣饮食,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流质为宜,避免牛乳、乳制品,严重患者应禁食,先静脉营养使肠道得到休息,对腹痛腹泻患者宜少渣、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饮食、应忌食辣椒、冰冻、生冷食品,戒烟酒。
①饮食应少刺激,少残渣,并供给足够的热能、优质蛋白质、无机盐和丰富的各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E。
②急性发作期:忌食生水果、蔬菜、生冷食品,戒烟酒,忌刺激性葱、姜、辣椒等调味食品。
③腹泻时:可用焦米粥等饮食收敛,对可疑不耐受饮食(鳖、蟹、牛乳、花生)尽量避免食用。
5)结肠息肉及息肉术后饮食
结肠息肉在内镜下切除后,会在肠道上留下伤口,而伤口愈合需要7~10天时间,在这期间容易出现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因此结肠息肉术后,尤其是较大息肉和多发息肉术后需要流质饮食3天,一周内避免辛辣刺激、粗纤维和过硬食物,以减少食物残渣对伤口的影响,一般来说10~15天后可以恢复正常饮食。而结成息肉的复发与饮食亦密切相关,下列饮食习惯可以降低结肠息肉复发风险。
①不吸烟饮酒:吸烟、过量饮酒会增加结肠息肉和结肠癌的风险。
②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可以降低结肠息肉风险。
③坚持体育锻炼,保持适当体重:肥胖也是结肠息肉高发因素之一,控制体重可以降低结肠息肉复发风险。
④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压力是重要的癌症诱因,压力导致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从而导致结肠息肉复发。
⑤不食用不新鲜食物:不新鲜的食物和发霉的食物是诱发结肠息肉复发因素之一。
6)脂肪肝
脂肪肝饮食应忌酒和低脂饮食,避免啤酒、白酒、米酒等,另外还需避免高脂肪饮食,如奶油、巧克力、油炸食品、糖果、浓咖啡、奶茶、花生、核桃、瓜子、沙拉酱、芝麻酱、动物内脏、猪肉、牛肉等。
脂肪肝应多吃蔬菜、水果、海藻等食物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不仅能够通便、排毒,还能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此外,燕麦中含有多种可以降低血脂的成分,营养价值较高,可以推荐为代餐食物。
7)胆囊结石
预防胆囊结石需改善饮食结构,改变烹饪方式,养成定时定量少量多餐、忌暴饮暴食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结构方面:少食油腻高脂食品,如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蛋糕、 点心、油条等,牛奶尽量食用脱脂牛奶。低钙饮食,少吃豆腐,豆干等含钙高的食物,减少结石的发生。荤素搭配,多食新鲜的蔬菜瓜果等膳食纤维高的食物。烹任方式方面:少用油煎油炸的烹饪方法,可以选择炖清蒸做法,所使用的油品最好是以植物油为主,口味要清淡。忌节假日或亲友聚会时大吃大喝。因为暴饮暴食会促使胆汁大量分泌,而胆囊强烈的收缩又会引起胆囊发炎局部绞痛等。
8)肝硬化
除了注意休息外,肝硬化患者的饮食结构应注意以下方面:
①合理摄人蛋白质:肝脏是蛋白合成的场所,每天的肝胜合成白蛋白11-14 克。 当肝硬化时,肝脏就不能很好地合成蛋白质了,所以会出现低白蛋白相关的症状,但由于肝硬化的解毒能力减弱,大块吃肉对于肝硬化患者的肝脏而言又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有时吃得太多反而引起毒素在体内堆积,造成意识不清的情况,我们成为 “肝性脑病”。因此,对于肝硬化的患者,就需要合理安排蛋白质的摄人,既补充了蛋白质,又可以防止肝性脑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选择多种来源的蛋白质食物。为了较好地适应这种饮食变化,肝硬化患者可以吃以酪蛋白主基础的饮食,例如把奶酪掺到适量的鸡、鱼、瘦肉、蛋中,每天吃一点以补充高质量的蛋白质。
②摄人适量的脂肪。有的患者患肝硬化后,害怕脂肪的摄人,甚至于“滴油不沾”,其实脂肪不宜限制过严,我们可以拒绝油炸食物,但家常炒菜的话,不油腻就可以了。而对于一种特殊类型的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则应当采用低脂肪、 低胆固醇的膳食,如去皮鸡肉、清蒸鱼、豆类、燕麦等。
③补充充足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说米饭要吃饱,诸如米饭、面条、馒头等淀粉类食物都属于碳水化合物,当这些食物进人消化道后,会被分解成葡萄糖吸收人血,然后运送到肝脏,储备成为 “肝糖原”而防止毒素对肝细胞的损害,因此 “吃饱饭”,才能让我们肝脏的 “粮仓” 满满,抵御外敌。
④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 C 直接参与肝脏代谢,促进肝糖原形成。增加体内维生素C 浓度,可以保护肝细胞抵抗力及促进肝细胞再生。富含维生素C 的食物包括猕猴桃、橘子、橙子、樱桃、菠菜、黄瓜、西红柿等。我们可以通过多吃水果、蔬菜,来食补维生素C。
⑤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不辛辣无刺激、少量多餐。由于肝硬化患者经常出现食欲缺乏,应给子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少量多餐。
2 脾胃病与精神情志
《素问·上古天真论》:岐伯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其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一句话概括了古人认为保持精神的恬淡,避免外界刺激,减少七情的异常导致疾病。脾胃病中尤其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大多合病精神情志因素,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活节奏过快,过大的工作压力,复杂人际关系等等。七情的变化导致气机的变化,例如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悲则气消,喜则气散,思则气结等等。气机的逆乱会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此时应身心同治。又肝主情志,故在临床上特别注重对肝的论治。常用方法有疏肝理气,疏肝解郁,疏肝通络,柔肝熄风等法。
综上所述,饮食与情志在脾胃病的预防、治疗及防治复发方面均扮演了重要角色。临床上应尤其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