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示

中医师承之路在何方?

发布日期:2022-12-11

     古往今来,中医传承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王官之学、师徒授受、院校教育。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经验和技术专长的有效方式。在古代,师徒授受模式是中医传承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宋元之际,朱丹溪四十四岁,想拜当时的集大成者罗知悌为师,遂千里迢迢来到杭州,登门拜访,却遭拒之门外。次日又来,罗知悌却仍见也不见,命人直接赶出门外。之后再来,索性连门都不开了。但朱丹溪仍没有放弃,坚持三个月每天都恭敬地登门拜访,哪怕连门都进不去。最终,罗知悌被他的诚意打动,亲自接见,收其为徒,后来朱丹溪潜心学医,医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建立了丹溪学派,济世救人,名满天下,成为一代医学宗师。正所谓“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腊梅扑鼻香。”我经常跟我的学生们讲这个故事,告诉他们学习中医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勇气。

 

   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医的传承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现代院校教育,与跟师临证,当以何为主,孰重孰轻?传承之路又在何方?作为一名中医人,一名临床一线的医生,我同时也是一名老师,带有学生。我认为在院校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师徒授受方式,中医传承的效果会更佳。具体来讲就是先接受系统的院校教育,通过系统规范的学习入门并且夯实基础,再跟老师学习,总结临床体悟,不断研读经典,融入自身体会,不断加以创新,因材施教,施加个性化的培养。对于中医的传承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立“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之志。首先作为一名中医人,我们首先要爱中医,要对中医有信心,坚信我们的中医理念及疗效,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愿意为此而付出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我的徒弟们有时候会问我:xx疾病中医中药治疗真的能有效果吗?我就会告诉他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过,为什么质疑它的效果?是不是对自己的水平没有信心?若自己都没有信心,又怎么去让别人信服呢?

    

   第二,立“医乃仁术,医者仁心”之德。良好的医德医风是保证医疗工作的前提,我经常跟学生们说医学不但是“救人性命,活人性命”的技术,还要有一颗同情病人之心,真诚为病人解除病痛的“仁爱”之心。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如果作为一名医者,只顾沽名钓誉,或者只为谋取钱财,那是为人所不耻的。

 

   第三,立“大医精诚”之术。医术是一名医生的立身之本。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学校的专业课程基础必须扎实,包括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中医内科学,西医诊断学、西医内科学,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熟练地分析病情、作出诊断及治疗方案。很多学生上临床以后一问三不知,方子不会背,中药性能说不出来,这肯定是行不通的。与此同时,还要积极临床实践,跟师门诊,认真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学习老师的诊断思路,辩证,拟方用药,并加以总结,提炼精华,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后遇到类似的病人能有诊断及治疗的思路。很多孩子跟着上门诊一段时间,方药很熟悉,但是对于为什么这么用药却不能明了,还不好意思问,所以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我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念,现在跟门诊的学生们也会定期整理医案,写上他们自己的分析见解,交给我批注。此外,除却常见的中西医基础课程,中医传承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就是注重经典学习。经典是实践的升华,经典著作也是承载了中医药学的精髓,读好经典也是做临床的前提。

 

   四、立悟。以前的老中医专家经常会说一句话“中医是要有悟性的”。对此,我认为实践感悟是临床心得的飞跃。在反复学习和研究老师经验的基础上,多临床、多总结、多思考,在实践中不断通过“懂、通、精、悟”的逐步提升过程,才能真正地领悟老师的思想和经验,并能够运用自如,实现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扬、有所创新。经常有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你用这个方子效果这么好?我用却不行呢?我会问他:你知道为什么用这个方子吗?什么情况下用?如何去加减?学习老师的经验不是简单的“依葫芦画瓢”,需要不断地去思考、去领悟,才能学到精髓。

总而言之,中医的漫漫长路,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还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在此,送给诸位学生一句话:“慎而思之,勤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