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关于推荐2025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公示

    发表时间:2025-02-06

       2025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已于2025年1月2日发布院内通知组织申报。按照通知要求,经积极申报,现将申报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5天。公示期间如有异议可与科技处联系。

        项目名称:心肌损伤与重塑益气活血病证体系的构建、科学内涵阐释与临床应用

        主要完成人:王新东、李婕、季海刚、张丞波、马文祺、毛晨晗、许小进

        主要完成单位: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院、常州市中医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江南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

        项目简介:心肌损伤与重塑(MIR)是冠心病等众多心系疾病的最终病理转归,是心力衰竭的病理基础。尽管心血管介入技术广泛开展和指南导向的药物治疗(GDMT)规范应用,MIR的防治仍是目前临床痛点和难点。面对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深度渗透引发的诊疗范式转变,系统解析中西医治疗模态的互补特性,构建基于协同增效机制的中西医“药-技”融合的整合治疗范式,是中西医结合领域亟待突破的学科前沿。特别是在介入术后心室重塑的GDMT框架下,针对残余心肌纤维化进展、微循环障碍致MIR等残余风险靶点,通过整合构建介入技术、GDMT与中医辨证施治三位一体的协同干预方案,在心室几何构型优化及心肌保护与修复等关键病理环节形成阶梯式干预策略,不仅可为MIR的精准防治提供新范式,更在转化医学层面具有重大临床应用价值与卫生经济学意义。在此背景下,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的持续支持下,针对MIR类疾病中医传承创新中的关键学术难题和临床难点,历经近十年研究,创新性的将传统的心系疾病宏观“病(疾病)-证”观拓展为新型微观“病(病理)-证”观,提出“以‘微’统病,以病统证,审证求因,审因论治,以方释效,以效证因”的创新性思路,围绕MIR益气活血核心治法,凝练创新病机,创研对证方剂,开展了临床疗效验证、推广应用和现代科学内涵阐释等系统性工作,取得了以下创新成果:①围绕MIR气虚血瘀核心病机,针对上述不同病因,分别提出“伏毒损脉”、“风引水乘”、“湿盛风引”、“肝风心火相煽”等创新病机理论,和“治水为基、治风为要、调枢为核、防生为重”、“以味统方,酸苦调敛”、从“气火湿瘀”四维辨治等创新治则治法,初步建立了中医药与GDMT和介入技术“药-技”融合的MIR“病-机-证-治-验-方-效-靶”体系。②围绕MIR的核心治法益气活血法代表“药对”黄芪丹参配伍,从铁死亡、坏死性凋亡等多种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和TRP新型钙离子通道信号等视角,阐释了其抗重塑的药靶和效靶机制。③以黄芪丹参配伍为基础,聚焦心肌保护和抗重塑而兼顾病因相关的证素,衍化创研MIR益气活血系列方剂8首(益气活血养阴方、益气活血利水方、益气活血补肾方、益气活血化湿方、益气活血平阳方、益气活血调营方、益气活血清心方等)并转化临床应用。本项目研制的方剂获7项发明专利,在省内外多家医院推广应用,显著提升了MIR的防治水平,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南京中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发表论文65篇(中科院分区1区和2区SCI论文14篇,CSCD-C、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28篇),出版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学术专著1部;先后立项国家级课题9项,省厅局级课题7项;培养了“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等,促进了中医药的传承。本项目成果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联系电话:025-85637817(6817)

邮箱:jsatcm@126.com

                                                                                                                                                               科技处

                                                                                                                                                    2025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