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堂党史课深度阅读(1):革命理想高于天

日期:2021年03月18日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理想唤起觉醒

IMG_256 

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

  “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回顾我们党走过的百年光辉历程。

  今天,我们探寻红船的航路,要从启航前再上溯八十年,把目光看向历史更深处。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只凭16艘军舰、一万多名士兵,就让清政府不得不割地赔款,由此开启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史。曾“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的大清帝国,在西方坚船利炮下含垢忍辱。中华大地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长夜漫漫,无数仁人志士想穿透沉沉黑暗,找到救亡图存的道路,想拨开层层迷雾,寻找照亮前行道路的理想火炬——

  太平天国运动,采取农民起义的旧有形式,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然而,平均主义、封建王权等思想,决定了农民阶级不可能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问题。

  洋务运动提出“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兴西学、办洋务,开创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一批近代化军事工业,纺织业等近代工业也随之兴起。但“师夷长技”的努力并未达成“制夷”的目的,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戊戌变法的志士们,意识到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够的,他们创办报刊,翻译西学,宣扬进化学说,提倡天赋人权,主张变法图强,开启了自上而下的和平变法运动,可历时百天便告失败。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们,认识到要救国必须革命,明确提出推翻皇权,平均地权,建立民国,振兴中华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虽推翻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

  此后,北京、上海等地曾出现过大大小小300多个政党和政治团体。它们因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没有也不可能把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担当起来。

  从1840年开始,几十年的探索,中国的先进分子陷入极度彷徨和苦闷之中。封建主义老一套是过时了,学习效法西方的努力又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毛泽东说:“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

  十九世纪初的欧洲,同样有人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835年,卡尔·马克思在自己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下了这样的话语。从此,马克思把自己的智慧和人生奉献给“为人类服务”这个誓言与理想。

  彼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争取个人正当权利的工人运动在各地兴起,却遭到资产阶级的残酷镇压。工人阶级迫切需要一份拨开眼前迷雾、指引革命前路的纲领。

  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关系的解析,揭开了剩余价值的秘密,挖掘出隐藏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痼疾;创立了唯物史观,第一次正确地解释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宣示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还从无产阶级的苦难中看到了孕育其中的一种不可遏止的战斗精神。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标志着无产阶级科学的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从此,国际工人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也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1917年,列宁从苏黎世登上了开往俄国圣彼得堡的列车,“这趟风驰电掣的封闭列车犹如一发炮弹,乘坐在里面的人物犹如威力强大的弹药,这一炮摧毁了一个帝国,一个旧世界。”阿芙乐尔舰震天撼地的炮声,不仅响彻了冬宫,更如惊雷般唤醒沉睡的东方大地。

  十月革命的胜利,把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也让苦寻出路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李大钊在《新纪元》中写道:“我们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分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十月革命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1919年5月,《新青年》杂志推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李大钊撰写《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中国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作比较系统、完整的介绍。

  1920年初,陈独秀等委托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3月,陈望道回到家乡义乌,日以继夜完成了译稿,并于1920年8月在上海出版,使中国人第一次看到这份伟大文献的全貌。毛泽东在1936年回忆:“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之一就是《共产党宣言》。

  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全国各地涌现,如李大钊在北京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蔡和森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汉组织武汉共产主义研究小组。

  这一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场非常活跃,除马克思主义外,还如潮水般涌入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

  北大红楼的一个大教室里,曾发生过一场为期两天的大辩论,辩论题目就是“社会主义是否适宜中国”。参加辩论的人很多,都是北京各大学及专门学校的师生,最后教室挤不下,很多人还拥挤在楼道里听。

  正反两方辩论结束后,作为评判员的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证明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是人的意识和感情所能左右的。李大钊的声音不大,却表现出一种高度自信心和坚定性。一位在辩论中持反对观点的学生说,“李先生以唯物史观的观点论社会主义之必然到来,真是一针见血之论,使我们再也没话可说。”

  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信和坚定,让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立志改造中国的先进青年感受到其科学性和真理性,迅速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也在与各种思潮的斗争中从小到大、由弱至强,由理念到行动、从知识界走到工人中间。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运动的先锋是青年学生,然后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成为运动后期的主力军,展现出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小组成员走向工农中去,积极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进一步结合,引导了一批先进分子迅速成长。

  1920年冬,邓中夏等人到长辛店筹办劳动补习学校。长辛店是京汉铁路北段的一个大站,当时聚集了工人三四千人。1921年1月初,学校正式成立,分日夜两班:夜班听课的是工人,日班听课的是工人子弟。教员在向工人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经常宣讲“劳工神圣”的道理和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工人最伟大,工和人两个字接在一起就是个天字,工人顶天立地。”

  在宣传和组织工人的过程中,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理想的知识分子,更加了解工人群众的疾苦,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从而使自己的立足点真正转到了工人阶级一边;一部分工人在与知识分子接触的过程中,眼界得到拓展,阶级觉悟迅速提高,参加革命运动的热情日益高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就是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学习马克思主义后意识觉醒的集中表现。

  1921年7月23日晚,上海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的石库门民居里,13位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年轻人在楼下厅堂围坐。灯光摇曳,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了会议。

  大会共召开了7次会议。7月30日晚的第6次会议因被巡捕窥探,被迫中断,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举行。“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导工农。”代表们在船上讨论并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党纲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宣布:“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

  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既作为争取民族解放的有力思想武器,更是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

  这个理想,指引了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也正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未来。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向着理想前进

  嘉兴南湖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南湖上轻舟一叶,开启了驶向理想的航路。今日的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者络绎不绝,瞻仰红船感受革命前辈追寻理想的脚步。(资料图片)

  上海,兴业路76号;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两个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中国革命原点,百年后依然闪耀着指引未来的光芒。

  2017年10月31日上午,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仅一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南湖革命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说:“牢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美好未来和最高理想前进。”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轻舟一叶,风云激荡,开启驶向理想的航路。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开幕。到7月30日晚上,本该是最后一次会议,却因巡捕的闯入被迫中止。之后,代表们转移到浙江嘉兴的南湖,在一条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

  正是在这条红船上,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今天看到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只有短短15条900字。第一条开宗明义写道: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

  一年后仲夏时节,同样在上海,辅德里625号,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在寓所门口佯装乘凉,注意着来往行人。她的家中,正在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名女子叫王会悟,当时仅有24岁,却已先后参与了党的一大、二大警卫工作。她在1960年2月的一封书信中写道:“当时党给我的任务是服务工作和放哨工作。据我的回忆,他们就在前楼开的,也未正式布置什么会场,不过加几张凳子而已。并且他们持续不断地开,下楼吃饭的时候,也有在饭桌上讨论会务。”

  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一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制定了党在现阶段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党的最低纲领。宣言又指出:党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表明党的二大宣言坚持了一大纲领所规定的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即党的最高纲领。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

  1945年4月至6月,党的七大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举行,出席会议的700多名代表历经艰辛到达延安。有的人从国外辗转归来,有的人由于战乱需要化装成商人、小贩。

  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我们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制定党章,在党章中增加了总纲部分,阐明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中国革命的基本方针和条件。总纲部分旗帜鲜明地写道,“它在现阶段为实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制度而奋斗,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

  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我们的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次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的庆祝国庆四周年的口号中,正式公布了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原定15年左右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实际上只花了4年多时间基本完成。1956年1月15日,北京各界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大会,庆祝北京市农业、手工业全部实现合作化和在全国第一个实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全行业公私合营。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和开辟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写道,“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八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构想:第一步,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初步实现工业化;第二步,再用几十年的时间接近或赶上世界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在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奋斗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脚下走出远行的路,一步比一步更接近我们的理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第二年,时任日本首相的大平正芳率团访问中国。他问邓小平: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时隔三年,邓小平会见李政道教授时谈道:“我们说要有理想,主要是两条。第一条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搞社会主义建设;第二条是爱国主义,就是要使祖国兴旺发达,使中华民族兴旺发达,具体讲就是把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搞好。”

  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的目标,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十八大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出坚实一步。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一新的战略安排,丰富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完整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朝着远大理想又迈进了一步。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召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会谋划长远,为中国擘画了新图景。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这是我国社会主义

  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征程再出发,百年大党从脚下走出远行的路,在代代相传、接续奋斗中向着共产主义理想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谈及理想:“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就能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100年来,从嘉兴南湖启程的小船,始终高扬共产主义的理想风帆。100年后,从小船到巨轮,无惧风雨、劈波斩浪,驶向光辉的彼岸。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理想的召唤

油画:《革命理想高于天》

  2月5日,六封从未公开发表过的书信手稿原件入藏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这些书信手稿是马克思写给《资本论》法文版出版人的,虽久经岁月洗礼,泛黄的纸张上,字迹依旧清晰。

  珍贵的文献,记录着马克思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艰辛历程,也反映着马克思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不懈奋斗的伟大人生。

  回首百年风云,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黑暗长夜里中国的出路与方向。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纷然杂陈的各种观点和路径中,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在理想的召唤下,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追寻真理、砥砺前行。

  夏明翰,湖南衡阳人,1921年冬,夏明翰经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积极投身工农运动和革命工作,参加组织秋收起义。1928年3月18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他在汉口被捕。在狱中,夏明翰用半截铅笔写下三封诀别信。一封写给妻子,让妻女“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一封写给姐姐,“我一生无遗憾,认定了共产主义这个为人类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还有一封写给母亲,“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

  两天后的清晨,夏明翰走上了刑场。临刑前,敌人问他有无遗言,他要来纸笔,从容写下那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慷慨就义,年仅28岁,他的女儿夏芸还不满半岁。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为理想而献身的无惧无畏。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是肖华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时,根据自己参加长征的亲身经历,创作的诗歌《过雪山草地》。

  “革命理想高于天。”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

  据统计,长征途中,“三方四路”红军先后参加战役战斗600余次,长征出发时共有20多万人,到达目的地时还剩5万多人,仅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路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漫漫征途洒遍了共产党人的鲜血。很多烈士临终前说:“为革命而死,死而无憾”。他们与夏明翰一样,坚信“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红旗一定能到达”。也正是因为有这种“为理想献身”的精神,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直至把胜利的旗帜插遍全中国。

  就在红军长征的同一时期,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版后引起强烈反响。小说以作者自己亲身经历为蓝本,描写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贫苦少年,逐渐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历程。在艰难困苦中,保尔表现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忠诚坚贞,展现了坚毅勇敢、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奥斯特洛夫斯基借书中保尔的独白,道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心声:“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这生命,人只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人中,中国兵工事业的开拓者吴运铎就被誉为“中国的保尔”。他出生于江西萍乡安源煤矿一个矿工家庭,为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投身新四军。在条件极端艰难的状况下,他和战友们建起我军第一个军械修造车间,修复了大量枪械,成功地制造出一批批新枪新炮。在武器弹药研制、试验中,他带头干最危险的工作,先后数次严重负伤,砸坏了左腿,炸断四根手指,炸瞎了左眼,身上大大小小留下了无数伤疤,几十枚弹片没有取出,仍坚持忘我工作。

  “一个人有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并无限地忠诚于这个理想,他就能经受任何风雨和困难的考验。”吴运铎在自传《把一切献给党》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的生命是短促的,而我们的事业却无限长久。个人尽可以遭到许多不幸、许多痛苦,但是只要我的劳动融合在集体的胜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的一份。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

  理想是如此高远伟大,像那深邃的星空宇宙,理想又如此具体实际,像那鲜亮的秋叶春花。在共产主义理想的召唤下,无数共产党人立志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毛泽东在闭幕词中意味深长地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正是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奋斗、敢于牺牲精神的写照,是当抗日战争进入夺取最后胜利的重要关头,为了“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党中央发出的号召。这句话,也成为共产党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员令。

  “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干事创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上世纪50年代,夏明翰的女儿夏芸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她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先后在江西的赣南、宜春、九江等地工作,常常在深山荒岭极为艰苦的环境中跋涉、吃住,为我国第一代有色金属勘探开采工作默默耕耘。

  1955年初,为国家建设需要,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党中央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迁至西安。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几千名西迁师生在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在西部建设最前线开疆拓土,奉献青春。

  也是在这一年,钱学森在经过长达5年的软禁生涯后,终于与家人从美国辗转回到祖国。次年,由钱学森受命组建的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茫茫戈壁滩,“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

  理想召唤着每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把自己的人生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无论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还是西部计划志愿者“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时代在变,共产党人为理想奋斗的昂扬姿态永远不变。

  忍痛告别重病卧床的父亲,深夜冒雨奔向受灾群众,不幸被突如其来的山洪夺走了宝贵生命,黄文秀将自己30岁的芳华,定格在扶贫路上。

  “百色是脱贫的主战场,我有什么理由不来?这是我的使命。”黄文秀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主动请缨到革命老区广西百色,接受组织安排任务,奔赴偏远贫困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动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找到比共产主义更值得信仰的信仰。”这是千里扶贫、魂归大山的退伍老兵王新法写给妻子的信。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阳基村扶贫干部丁永华,即便生前多次被警告血压过高,但他却说:“没有谁不惜命,唯有共产党人不怕死”……

  西海固,是红军长征结束的地方。长征路上,红军翻越了几十座高山,最后一座是这里的六盘山。上世纪90年代,当地干部群众响应国家扶贫政策号召,从大山深处搬迁到靠近银川的引黄灌区,在福建对口帮扶下,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

  “撸起袖子加油干。”西海固的蜕变只是脱贫攻坚事业中的“沧海一粟”,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践行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向贫困发起最后的攻坚战, 290多万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挺上战场,至少770多名扶贫干部倒在冲锋路上,他们以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兑现党旗下的誓言。

  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触手可及。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2021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鼓舞全党全国人民:“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理想。这两个字,始终印刻在千万共产党人心头,战火纷飞的日子,和平发展的日子,未曾有一日忘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共产党人的终生课题。

  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用汗、用血、用生命灌溉理想,“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理想必定实现。